top of page

鬼魂誘惑:學術中的藝術與性賦權

香港中文大學研討會
2017年10月30日(周一)下午3時至5時  @ 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
活動安排

Judith Zeitlin

圓桌討論「藝術學院的重生」

下午3時至5時  @ 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人文雅集G24

綜觀中國文化史,鬼魅一直是誘人卻不幸的杜撰形象的例示,遊走人間,幫助人類重拾理智與性生活的平衡。工作坊中,蔡九迪教授、其他應邀的藝術家及學者將簡抒己見,講述學術思考的限制,解釋相比下不太重分析、較具體和與別不同的藝術手法的優勝地方。工作坊不會就某類藝術學院進行學術辯論,而是希望參加者透過分享自己的藝術和創作藝術的過程,說明這些實則例子如何抗衡學術思想或評值。雖然受制度所限,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難以維護或發展藝術手法,當中卻有很大創意及批判思考的領域,挑戰並激活文化知識體驗和象徵的學術風格。蔡教授將利用討論開展工作坊,內容圍繞她一齣創意鬼魅歌劇,再邀請其他嘉賓插話。

參與者: 

蔡九迪教授(芝加哥大學)、Helen Grace教授(雪梨大學)、羅貴祥教授(香港浸會大學)、余幼薇教授(香港中文大學)、林國偉教授(香港中文大學)、李鐵成博士(香港中文大學)、梁學彬博士(香港教育大學)、黃國才博士(藝術家)、方浩然博士(獨立學者)、張虹女士(製片人)

「鬼婚與魂旦:中國文學到東亞電影及媒體」主題演講

蔡九迪教授(芝加哥大學)

晚上7時至9時  @  香港中文大學太古堂 LT1

演講將圍繞中國古老的鬼婚儀式,探討鬼婚如何經過豐富想像,重新包裝為怪誕的傳統故事並拍作電影和電視劇。「鬼婚」(幽婚、冥婚)指一習俗:父母在未婚子女逝世後為他們安排嫁娶,這習俗的影響,除明確體現於浪漫鬼故事的文學傳統外,在一些有關女鬼與男性人類性交的故事中亦顯而易見。演講內容並非單純朗讀此類鬼故事,印證文化實踐的痕跡,而會說明故事的有趣之處,在於能輔予講述儀式的小說生命,透過媒體展示想像中儀式的結果。電影和電視劇則提供一個十分豐饒的平台,重新演繹鬼婚,探索殖民主義、性别不一致等當代議題。

蔡九迪教授為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學系的教授,在1988年於哈佛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,曾在康奈爾大學及哈佛大學任教,後來在1994年移居芝加哥。她的著作把明清時期(16到19世紀)的文學史與其他學科融合,尤以視覺及物質文化、音樂及表演為甚,亦涉獵性別研究、醫學和電影領域,曾出版《魂旦:十七世紀中國文學的鬼怪與性別》(2007)、《怪奇歷史學家:蒲松齡與中國經典故事》(1993)等多部討論中國小說和戲劇的書籍,以及四部合編著作:《表演影像:中國視覺文化中的戲曲》(2014)、〈中國戲曲片〉(2010年《歌劇季刊》特刊)、《法案隨想:中國文化史上的專家知識》(2007)和《中國寫作與物質》(2003)。蔡教授曾獲美國古根海姆基金會及美國學術團體審議會頒發獎學金,最近在寫作一部談及早期近代中國文化與音樂娛樂的書。

詳情請瀏覽: https://ealc.uchicago.edu/faculty/zeitlin

應答人:

彭麗君教授(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)

bottom of page